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写 thinking 8 又过去 4 个月,这几个月花了一些时间整理博客,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写 thinking 8 又过去 4 个月,这几个月花了一些时间整理博客,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不想计算距离上次写[[thinking 7]]过去多久,2024 年也已经过去一个月。反正还想立下一个 flag,今年一定要多写几篇!
距离上次分享已经快一个月了,这段时间我度过了长达两周的春节假期,现在是时候写点东西了!
距离上一次写随想集已经过去一年……趁现在是的一年开始,重新捡起这个习惯来写点东西。
新年快乐!不知不觉距离上次写博客过去 4 个多月,去年的年终总结还不知道如何动笔,先尝试写一篇简单的随想集热热身。
开始前先推荐一首日文歌曲 中岛美嘉 -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以及中文填词 【小宁子】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中文版 feat. 绝之望的马沙 (僕が死のうと思ったのは)。第一个链接的视频里,中岛美嘉在接近于失聪的状态唱这一首歌。可以注意细节,有时候她的脚在跺地板找节奏。
本期的标题取自《圣经》,当然大部分人可能更熟悉这个名字是 Educated:A Memoir 中文版的书名。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大山女孩克服各种困难成为一名博士的故事,虽然我还没有看过,但还是推荐大家去读一读……
开始之前推荐一首歌 3055 - Ólafur Arnalds。
重新定期写一些阅读分享,暂时命名为「随想集」。
某一刻突然意识到可以选择自己的记忆,我顿悟了。
【Never Reading】 202007 互联网商业模式
不知不觉中每月分享已经进行半年,不过前 6 期都没有想到取什么名字。上期的标题「Never Reading」来自稍后读列表名称,仔细一想不正好成为每月分享的名字吗?而且还有致敬「Λ-Reading」的成分。
在 202006 Never Reading 中摘录过「即刻半月刊」的一段内容:
当时没有找到上面这一段内容的解释,只是觉得有点神奇就记录下来。这个月收听「三五环」中刘飞和少楠关于交易平台两期内容(14、17),其中提到许小年教授的一本书「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在书中详细的介绍商业平台的效应,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详细的阅读。
读完之后,滴滴是什么模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月 有一个比较火视频 复盘出行大战:被BAT选中的滴滴,如何完成垄断霸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介绍滴滴创业的故事。做为一名内部人士,也被里面的内容给震撼到。之前沈南鹏在吴海波的采访中说过一句话「未来十年看滴滴」。记录自己看到的三个细节:
有一个梦想是能看到程维的传记,之前特意查过他的花名 —— 常遇春。知乎热榜这个月出现过一个奇怪的问题,里面有一段引用:
王保保这个“奇男子”的称号,是朱元璋给的,评价较帝国双壁之一常遇春更高,含金量十足:朱元璋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这就是本期的 「Never-Reading」,我们下个月再见。
这一份 6 月的阅读总结来的有一点晚。前几年一直断断续续在实践 GTD,人的拖延症超乎想象,学到的一个经验是 「Now or Never」。所以,这个月将自己的阅读列表取名为「Never Reading」。
Roam Research 引起现在这一波 Backlink 笔记软件浪潮,本月依然阅读一些和笔记方法相关的文章。
上个月介绍过,自己已经从 Roam Research 迁移到 Obsidian,然后就看到吕立青这一篇基于 Obsidian 的 Zettelkasten 实践。文章中将卡片盒笔记分拆分成四步:
1️⃣ 第一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笔记卡片,以确保你将来能够理解。
2️⃣ 第二步:无论何时添加新笔记,主动查找可链接到的已有笔记。
3️⃣ 第三步:通过添加新记录并联系起来,延续这一系列的连续思考。
4️⃣ 第四步:使用 Anki 间隔重复加深记忆,主动由大脑触发远程联想。
搞笑地是,在他写出这篇文章没有多久之后,已经开始尝试往 Roam Research 上迁移……另外,为了更好在国内推广,他参与发起 roam/cn 组织,从英文世界翻译一些推特、视频以及分享一些个人的案例。
两条原则:
12 年间使用一个 txt 进行任务管理方法分享。作者提到 to do list 变成 what done list 的过程,每天晚上将日历中第二天的代办事项整理到 txt 中,第二天顺手记录任务相关的信息(比如讨论出的结论,或者得到的信息)。结合自己使用经历,OmniFocus 是一个 to do list,基于纯文本的任务管理方式(org-mode 或 taskpaper)更容易成为 what done list。
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所说的那种幸运是什么 —— 「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人生总有一刻,我们会开始思考死亡 - 知乎 [[张潇雨]]
于是我发现,面对死亡最终可能只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将自己与一些更宏大的东西联系起来:一个数学定理、一本文学著作、一件艺术作品或一种恒久的信仰。马尔克斯与康德靠《百年孤独》与《纯粹理性批判》遗世独立,米开朗基罗把《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印刻在西斯廷大教堂里,供千万后朝拜——他们肉身虽灭,但精神不朽——反正建筑是永远戳在那儿的。
- 还有一种就是,生活在当下的每个瞬间里,不烦扰过去、不担忧将来。
6.18?即刻重新开放,之前对这个社区没有太多印象,尝试关注一些人之后,信息流的质量也不错。「即刻半月刊」是某些爱好者挑选的一些即友发言集合。摘录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内容。
本月 KDD 2020 的文章应该已经放出,推荐阅读 Airbnb 深度模型实践相关的文章 Managing Diversity in Airbnb Search 以及 Improving Deep Learning For Airbnb Search。 7 月份希望能写一篇博客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
从去年开始给我一种 RSS 复兴的感觉,这个月尝试使用 Newsletter。对于创作者来说,RSS 不仅无法统计数据,也很难开展会员模式。Newsletter 通过邮箱订阅的的手段,完美解决这两个问题,国外开始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可能几个月之后也会在国内火起来。推荐自己订阅的一些邮件组给大家。
出于对 Roam Research 开发者的不放心,已将全部文档迁移到 Obsidian。目前还在探索新的工作流,5 月分享不可避免产生拖延。另外还在寻找一种建立 Digital Garden 的方法。
不知不觉又到更新每月分享的时间。
想写一下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分享自己平时看到有意思的内容,现实世界认识的人,很少对我关注的内容感兴趣,所幸能借助博客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分享。
另外一点,我希望自己能将这个系列当成一个产品去迭代,每一期都有形式和内容上的进步。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但却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其实在网上看到很多人通过这种形式分享,到头来还在坚持的大概也没有多少人(比如阮一峰的科技爱好者周刊)。
Zettlekasten 是一个德语单词,意思是卡片盒。现在主要指一种记笔记的思路。Roam Research 是目前国外很火的一个笔记软件,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不同笔记之间的双向链接。好几个月前就开始尝试 Zettlekasten 的方法,4 月开始才使用 Roam Research。这里先分享一些我看过的文章。
写作软件中积累一些文章的草稿,不过由于我的兴趣变化太快,很多文章还没有完成就已经被我放弃。借这个机会,展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程序员圈子中编辑器战争一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自己日常的工作中会使用多种编辑器:
不论选择什么编辑器,都推荐大家去看陈斌的 一年成为Emacs高手 (像神一样使用编辑器) 。
去年底的时候,由于想尝试 org-mode
做任务管理(下个月再分享相关的内容),开始尝试使用 Emacs。Emacs 最大的有点是基于 Elisp 开发,软件中的每一个功能都对应一个函数,一个快捷键对应一个按键和函数的 map。修改功能和配置非常的方法。比如有人完全将 Vim 在文本操作上的功能迁移过来做成 evil 这个插件(号称所有和 Vim 中表现不同的情况都是 bug)。
Emacs 需要大量时间调教才能用起来舒心,对于初学者推荐去网上找一些成熟的配置直接使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有 Spacemacs 和 Doom emacs,这些配置维护以及使用的人很多,方便解决你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那些某些大佬个人分享的配置,如果你和大佬的技术栈不同,没有必要强行 clone。把它当成是一个学习素材,更好的理解 Emacs 背后的哲学。再这些基础上,成为高效的程序员的第一步,就是打造属于你自己的专门的配置文件。
使用好的编辑器是为了更快的工作。那如何更快的工作?
关于 2,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一点,改变中文的输入方式(从全拼切换到小鹤双拼)。另外一点就是多使用快捷功能,比如 vim 里面的行号跳转。大部分软件的快捷键都是开发商配置好的,不过每一人主要使用的功能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Emacs 中所有的快捷键可以查到定义的文件,从而进行修改。想象一种情况,为了减少我们按快捷键的次数以及难度。我们统计一段时间内使用 Emacs 各个功能的次数(插件 keyfreq),然后重新定义对应的快捷键。
由于我自己之前主要使用的是 vim,所以也给 vim 用户一个相对于合理的替换过程:
***
以及高亮在文章中做笔记,方便之后进行快速回顾。现在看来,又有多少人预测到这一次超级黑天鹅事件。
【每月分享】 202001 Fine-Tune Your Days
[TOC]
这里记录过去一个月,我看到、想到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滚动更新。
推荐其中的吉普赛读心术,当成脑筋急转弯来看。
首先任选一个两位数,在心里默默记住,然后用这个两位数再依次减去它的十位和个位,最后用得数查表,找到对应的怪符号。 比如67,相应的计算就是67-6-7=54, 现在,在表中找到你心中数字经过计算后所对应的符号。
最后的答案都会是
Youtube 几年前的论文,最近拿过来看一下。工业界的论文最大的价值是提到的一些 tick,比如这篇论文中分析到用户对新视频的偏好,引入 example age 代表视频的上传到预测时的时间。再比如,给用户推荐视频时,考虑用户看过这个视频相关频道次数以及这个视频在用户实现中出现的次数。所以,做算法实现需要深入理解自己所处的场景。
推荐知乎上一些关于这篇论文的解读:
这个小标题出自 Make Time,翻译成中文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每天微调你的习惯。
参考部分网友 Notion 的用法,搭建一个自己的阅读看板 看书也就图一乐。目前挑选出来的书远远超过前两年的阅读量,加油一起读书。
Notion 这种一个数据库 + 可选的 View 很接近我心目中任务管理软件的极限。
新的一年开始时,最期待翻看大佬们的年度总结,罗列一些我觉得有总结。
[TOC]
这里记录过去一个月,我看到、想到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滚动更新。
国外一名 CS 学生的 org mode workflow 教程,包括 GTD 和 Zettelkasten 两个主要的部分,分别对应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是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
改めてとなりますが今回新しく登場したHHKBは3機種になります。それぞれの特徴をまとめたものがこちらになります。#HHKBミートアップ pic.twitter.com/GVVxNI6H72
— HHKB OFFICIAL (@PFU_HHKB) December 10, 2019
HHKB 好久之后终于更新了!不过价格也变得更贵……还是很喜欢自己 18 年买的 HHKB BT 版。不过在使用 Emacs 之后,出现没有方向键的烦恼。之前通过映射 Ctrl + HJKL
替代方向键,然后和 Emacs 的一些快捷键冲突……等买一个新的机械键盘。
很少看到国人用英文写的 GTD 相关文章,年初自己也想按 Workflow 这种形式写一篇,不过一直拖到现在都没有完成。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不定时更新。
听这个名字很容易认为是一本鸡汤书,英文小标题中提到 New science of Experitse。本书打破的是之前很流行的 1 万小时天才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很多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他们的技能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有量变引起质变。新的研究发现,学习的本质是在大脑中建立心理表征,它是一种长时记忆单元,也是我们习得技能的结果。刻意练习就是如何高效地获得这个心理表征。鉴于这是一本脑科学的书,方法是否正确还应该是自己亲身体验才能知道。
这半年自己写的东西有点少,从第 10 期到这一次拖了好久。最初,是在阮一峰的鼓舞下开始这种形式的分享。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又展现出自己的本质。有些事情还是要坚持的,所以将这些存货发布出来。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唐爽:坦途的人生有时候经不起一次搭错车:前一段时间很火的周立波事件,当事人之一回复,唐爽说的话很有逻辑,不愧是博士。
德鲁克谈《自我管理》——《哈佛商业评论》史上最受欢迎的文章(某些原因不提供链接,拿关键字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原文):开始工作之后,越来越关注自我提升的内容。
Shell 中的极品-- Zsh - Richard Wei:推荐的几个插件都很有用,shell 的美观程度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演进:在工作的前三年里快速成长(练习篇) - Phodal | Phodal - A Growth Engineer:职业成长系列。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上周《纪实72小时》,北京熊猫慢递。写给未来的一封这个概念很早就接触过,自己之前也尝试写过。再看那封信会有一些伤心,辜负了过去努力的自己。有一段时间为了使自己在考试时集中注意力,都会在试卷写上一句,不要辜负过去点点滴滴的努力。有机会,就去这个熊猫慢递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一封信。
Mweb 3
:是 Mac 上一款专业的 markdown 写作软件。目前,我自己用它来管理平时的卡片写作、机器学习笔记以及博客文章更新。最近,这个软件正在搞首发优惠,比较惊喜得是发现软件中隐藏的沉浸模式。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能脱离原来的阶层思考问题,却与家人朋友有更深的隔阂,却依旧在贫穷与疾病里挣扎。命运并没有改变,只是更理解命运的无奈而已。
功利性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一种浪费,异化的知识观念让学习变成了一场场知识与世俗的交易。
如今的朋友圈已经成为了每个人自我形象塑造和对外表达的关键平台。
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向更广泛的地区辐射,惠及有需要的人群。另一方面,师生关系不再如以往那般界限分明。每个人都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分享者与传播者。
大多数互联网和技术人都还是有种理想主义情怀(非贬义)在身上的;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让世界更好,我们也希望能把前辈留给我们的那个包容开放自由的互联网传承下去,有些先驱们甚至用生命捍卫了这些价值与理念。
这几天一直在看《派出所的故事》,电视剧由《炊事班的故事》原班人马打造,每个人的性格也差不多继承。看完这部剧的第一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的巧合都集中发生。不过后来仔细一下,这部电视剧也是奶头乐中的一种,没有深度可以思考的内容。
这两天又高强度看完了一部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这部片子以抗战时期河北安邱(虚拟)的鼎香楼为背景,展示我军情报人员如何与敌人斗志斗勇的故事。情节虽然短平快,却难逃抗日篇的通病,敌我黑白分明,好人聪明机智,某些特殊的还出场自带BGM,坏人这是一事无成。或许我能得出这种结论是因为站在了全知视角,没有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有趣的一点,最近看的电视剧,经常发现某些演员重复出现,弹幕则疯狂地刷这个人之前的台词,为观剧添加了更多的期待。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1、 GitHub 和开源是对穷人的恩赐 - 来自知乎专栏,作者: 园长
想起之前PAT老师过来宣传PAT时(我不是很看好这个考试),将到企业通过学校来筛选候选人是因为应聘者太多,企业只需要找到合适的人,不需要考虑社会公平。这篇文章中谈到的观点,通过 Github 给开源世界贡献代码,能记录你学习成长的过程(git commit 还可以修改,是不是区块链技术适合这个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你,逃过企业的一些过滤器。校招时,也在简历上写过 github 地址,在网易游戏面试,面试官还夸了一下。某一刻突然认识到,你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产品。
2、重新捡起GTD —— 读《软技能》有感 - 少数派
少数派上关于工作效率探讨的文章之一,我在月读中也推荐过《软技能》,这篇文章的作者结合里面的原理,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流,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可以当成是开始实现 GTD 的范本。
3、矩阵求导术(上)
学习机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之一,这篇文章介绍的很详细,最后也分析了几个机器学习中的例题。
1、中国看待世界的方法。小时候总以为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
1、一条穿过河北农村的海底隧道|大史记 Vol.6… 来自史里芬Schlieffen - 微博:魔幻现实主义,拥有中国特色的海洋馆,之前没有想过还可以建造龙宫。大史记还有好几个更这种类似的视频,介绍国内一些疯狂的建筑。
2、第1集 长沙:解放西路旁的小餐厅_纪实72小时(中国版)_腾讯视频:纪实72小时是日本 NHK 电视台的节目,每期选择一个地点连续拍摄 72 小时。之前在 B 站上看过这个系列很多的,现在腾讯搞了一个中文版的。看完第一集之后,没有日版的味道,感觉日版选择餐厅主题时,会平衡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分配,长沙这个餐厅中,注重煽情。还是期待未来能去更多的地方拍摄。
1、币圈生存法则不是已经告诉你了么 倾家荡产四大捷径:1,追涨杀跌;2,期货杠杆;3,融资融币;4,短线神操作。 人生巅峰四条大道:1,踏实工作;2,闲钱投资;3、长线持有;4,按时吃饭睡觉。 还有再加一条: 远离空气币。——勃学日常反投机语录之一
2、我对于主播粉丝感到非常费解的一个地方,就是能够把极高的信任授予某一本质上并非双向认识的一个人。 ——目睹之前绝地求生主播圈内的开挂风波的感叹
3、当别人知识体系已经汇编成执行节点,不仅达到成熟运转,还设计了升级调整的节奏,你的知识体系却还远远没有完善。
4、无非三本的学生不仅仅在初筛的时候会失去很多机会,并且在推销证明自己的时候,需要拿出比985学生更多的东西出来。 ——又快要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不同选择的差距所在。前面也提到过这个观点。
1、从少数派 Power+ 中看到的文章——颜色与身份统一。很多软件设置项目的颜色(比如日历软件中事件的颜色,todoist 中项目的颜色等等),思考将这些颜色对应一个现实中的身份进行统一(比如个人-绿色、家庭-紫色、工作/学校-棕色、其他-黄色),在不同的软件中进行统一(todoist、toggl、日历、文件夹)。在无法设置颜色的软件中利用 Emoji 解决。#效率思维#
少数派中文章是专属的,所以不放链接。放上知乎上一篇类似的文章:彩虹分类法:用七种颜色管理时间
。
1、苹果设计奖的赢家,集日历、任务管理、笔记于一身的应用:Agenda - 少数派:看起来不错的一款多功能应用,由于之前的系统迁移成本有些太高,这一次都没有尝试的兴趣。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毕业季脱更几天
1、EffectiveMac - EffectiveMac 一份 Mac 系统教程
2、Evernote 和印象笔记终于拆分了,国内的公司独立开发。为知笔记半死不活的情况下,还是希望印象笔记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来源
3、离开毛坦厂,去吻我爱的女孩:又是一年高考时,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被称为高考军工厂的毛坦厂,可惜当年我没有这样的感受。
Thought Train for MacOS – Simple Note App for MacOS:有意思的小工具,在 Mac 状态栏上显示一些话。
Rooster for Chrome™:在新标签页统计每天浏览各个网站的时间。
1、看板使用指南:从三列看板到灵活的布局设计
思考了一下,个人管理在于项目比较少的时候不是很适合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软件团队使用。看完这篇文章,学习到的是泳道这个概念。
1、索引卡的妙用
1、預告分析 《蜘蛛人:返校日》 : 少年超級英雄的進化(一) | 誰不重要 - YouTube
台湾一名电影自媒体,看问题的方式更加的深刻。
1、这是创业者最坏的时代,因为你很难再打情怀牌同情牌,要直面巨头们的烧钱大战。你能做的极限就是杀进决赛接受巨头投资。这也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因为靠包装和营销的骗子们更加难以持续,劣币的离场速度显然是快于良币的。世界最终未必是你的,但一定是属于和你一样的人的。
2、评家罗世宏说,脸书作恶并非首次,“脸书强大的信息过滤和投放能力,代替人们开展正常的社交活动,也代替了人们自行选择接触什么信息的决定权。这次脸书再度陷入丑闻,或许最好的结果并不是脸书从此幡然改悟,善尽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会责任,而是扎克伯格的总统梦破灭了。(我并)不期待它从此改邪归正,但盼最终能把脸书这样的网络巨人和它所掌控的超大权力,逐步关到笼子里面去。
3、在一个知识更新如此迅猛的时代里,人们借助各种工具,将日常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更少的时间快速获取知识。这一点本来无可厚非。鲁迅先生也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但是,碎片化的学习不代表知识获得可以有捷径可走,更不等于打着知识付费的旗号去做知识的买卖。
4、其实,消费的本质就是考量成本与收益。这些新的名词后面的内核,是重新回到消费的本源,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符号价值去消费;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去消费,而不是追求炫耀的资本;为了获得身体和内心的享受去消费,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被裹挟的欲望。
1、淘宝与拼多多的商业模式
淘宝由于通过商品展示赚钱,倾向于推荐客单价比较大的商品,很多长尾商家就没有那么多导入流量。拼多多正是瞄准这一点,利用微信进行裂变式发展,做低价标品的拼团。此外为了促进消费,拼多多在系统的设计上取消了购物车、收藏夹、评论等功能。
这里记录过去一周,我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每周六更新。
1、伊朗迷你裙消亡史_手机网易网
历史居然可以导流……
2、欧盟GDPR有多狠?未合规的数据处理活动或将被叫停! - 大数据 - DBAplus社群——围绕数据库、大数据、PaaS云,运维圈最专注围绕“数据”的学习交流和专业社群 关于 GDPR 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少数派
最近收到很多跟这个相关的邮件
4、如何评价ry(Ryan Dahl)的新项目deno? - 知乎
这个新闻关键不在于这个新的项目,而是在于国内和多的开发者在项目的 Issues 页面灌水,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1、 大学的双休日应该如何充实地度过? - 知乎
这一个回答是我见过关于大学如何渡过比较好的解释,希望还没有毕业的同学可以不辜负四年。
你如果找准了目标,自然自己会有一个答案。每个人只要认准一件事情好好做下去,最后的结果不一定会差。虽然我自己是走传统路线的学生,GPA+英语+竞赛都稍微拿得出手,但是其实我并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其实你发现,除了顶级大牛,大多数大学所谓的好学生,其实都是一个模子刻画出来的。国家奖学金(其他综合奖学金)+90左右的均分+各类学科竞赛+各类荣誉称号+各类传奇的社会经历活动等等。当然,本科毕业后,人生不会太多波折,但是回首望去,这样的本科未必真的是自己想要的本科。
2、前几周加了民科微信群(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记得当年发现电荷不存在的“民间科学家”),很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执迷不悟,下面这一段话大概可以解释一下。
一个人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对自己做的事情必须有认同感,如果做学术的自己都觉得自己在灌水,理由是身边大多数人也是在灌水,那么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它。
3、哪些经济学论文让你发出「脑洞才是第一生产力」的感叹? - 童话李的回答 - 知乎
生活处处皆皆学问,从篮球比赛中的「手感」出发,抽象「这个球命中概率是否与下一个球命中概率正相关」,然后去统计数据研究,最后给出下面的结论。
The belief in the hot hand and the “detection” of streaks in random sequences is attributed to a general misconception of chance according to which even short random sequences are thought to be highly representative of their generating process. (一小段完全随机的结果,却被认为对整体有很高的代表性。)
折现、机会成本、边际效用递减、沉没成本、复利
1、以 GDPR 为背景创建的图片
1、2018 4 18 德云一队新街口剧场《朱夫子》高峰 栾云平 - YouTube
1、坚持读书,坚信自己可以读完一些东西,坚信自己可以承受读书的强度——无论读的是什么,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并且这份信念会让我们抵达心中的目的地。
2、许多时候,我们身处信息传导的末端。当一个问题反复多年都没有解决方法的时候,就应该怀疑是否信息上游的路径已经锁死?可能在你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内并不存在解决方法,无论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时候应该考虑迁移到其它陌生的领域中去,也许,你要的答案早就放在那里,只是你一直没有发现而已。你的问题,也许对那个领域里的人而言,只是他们工作的一个副产品,甚至都不会太在意。——和菜头
3、所有的科技公司,解决的都是人、信息、物品三方之间的关系。简化来说:谷歌解决的是人与信息的关系,亚马逊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Facebook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微软,解决的是企业人的问题。 ——如同答辩老师对我所说,做硬件才有意义。
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是自省的能力。一个人能够理性的反思自我,自然就会知道许多麻烦,并非是外界的存在,而是自己暴戾所引发的。执迷于无知,甚至以无知为傲骄,才是最可怕的贫穷。
5、我觉得大多数幸福的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高大上,也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而就是这样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用自己的努力和自己心爱的人一起为更美好的生活脚踏实地地奋斗着。
6、当一个学生从某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他不需要再把母校的名字天天挂在嘴边;当一个学生从一所二三流大学毕业后,那所学校今后会因为曾经出了这样一个学生感到自豪。这样的大学经历就堪称完美了。——快要离开学校时,思考自己的价值。
多年之前阅读《读者》时,最喜欢杂志中的语丝栏目。所以准备向其致敬,收集每周我在阅读中收获的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