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Reading】 202007 互联网商业模式
不知不觉中每月分享已经进行半年,不过前 6 期都没有想到取什么名字。上期的标题「Never Reading」来自稍后读列表名称,仔细一想不正好成为每月分享的名字吗?而且还有致敬「Λ-Reading」的成分。
互联网商业模式
在 202006 Never Reading 中摘录过「即刻半月刊」的一段内容:
- 所谓“商业模式”其实指的是这家公司的“价值创造模式”,即用什么样的模型创造了更多价值。
- 世界上现存所有的商业模式无非三种,一是[[边际效应]](规模效应/协同效应),二是[[双边效应]],三是梅特卡夫[[网络效应]]。不同的价值创造模型,带来不同的增长动力,继而带来不同的货币化方法。
- 滴滴是什么模型?
当时没有找到上面这一段内容的解释,只是觉得有点神奇就记录下来。这个月收听「三五环」中刘飞和少楠关于交易平台两期内容(14、17),其中提到许小年教授的一本书「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在书中详细的介绍商业平台的效应,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详细的阅读。
- [[规模效应]]:[[边际成本]]越低和边际收益越高
- [[协同效应]]:依赖于品种增加带来的 1+1 > 2
- 百货公司拥有协同效应
- #problem 协同效应失败的例子?
- [[双边市场效应]]
- 双边供需的进入,都会有正外部性。公式:V=kmn
- 电商平台的效应弱:需要平台来管控质量,即变成了单边的;滴滴的效应强:司机和乘客的增加,都会带来正向效应(但边际收益未必持续提升)。
- [[梅特卡夫效应]]
- 一个网络的价值与用户量的平方成正比。与常见网络效应的概念基本相同。任何用户的进入,都会有正外部性。
- 社交网络
- 曾李青定律:V=k*n²/r²(r 受 T、S、I、C 影响)。
读完之后,滴滴是什么模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月 有一个比较火视频 复盘出行大战:被BAT选中的滴滴,如何完成垄断霸业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介绍滴滴创业的故事。做为一名内部人士,也被里面的内容给震撼到。之前沈南鹏在吴海波的采访中说过一句话「未来十年看滴滴」。记录自己看到的三个细节:
- 滴滴接受腾讯投资后,程维和王刚彻底关上和阿里的联系。
- 和快的补贴大战中:马化腾建议每次补贴金额在 12-20 中间的一个随机数
- 和 uber 大战中:腾讯封禁 uber 在微信上的微信号
有一个梦想是能看到程维的传记,之前特意查过他的花名 —— 常遇春。知乎热榜这个月出现过一个奇怪的问题,里面有一段引用:
王保保这个“奇男子”的称号,是朱元璋给的,评价较帝国双壁之一常遇春更高,含金量十足:朱元璋曾大会诸将,问道:“天下奇男子谁也?”诸将都说:“[[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明史》-《扩廓帖木儿传》)
商业
- 阿里很强调价值观,但[[阿里巴巴]]首先是一家商业组织。
- 上学时,[[黄峥]]就意识到了机会可贵:“我在上学时就意识到几个事:一是寒门出贵子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尤其是官二代非常优秀。二是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出局部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基于此,平凡人可以成就不凡事。第三是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 趣头条本质上是一款游戏产品,只不过披着内容信息流的外衣。
- 不过这一些信息流产品只有学习用户兴趣,真正的影响用户行为还是要靠基于强化学习开发的游戏。
- 字节系广告变现涉及4个角色:内容消费者,内容生产者,平台,广告主;阿里系广告变现涉及3个角色:消费者,商家,平台;所以阿里的广告变现链条更短,一定程度上也是效率更高的原因。多一个角色,多一份成本,最终效果要多乘一个参数。
- Apple’s Relentless Strategy, Execution, and Point of View | by Steven Sinofsky | Jun, 2020 | Learning By Shipping Steven Sinofsky 是前微软 Windows 业务部门的总裁评价苹果架构迁移。
- 其实没有仔细看这一篇文章。震惊到我的是,这位兄弟管理过 20000 人的工程团队?不知道现在国内有哪一些公司的 CTO 能管理这么多的人。
- 从苹果的系统更新,理解设计中的「控制」与「自由」 - 少数派
- 雪城大学建筑学教授理查德·洛萨(Rhichard Rosa)认为**“设计的本质即是在于控制与自由。”**这句话非常简洁但直接地介入了设计的核心——设计行为为混乱与无序赋予秩序,使之得以承载可控的人类行为;但设计也一定不是绝对的控制,它一定要为使用者预留一些自由。
- 设计师对美学的自信会落脚在对细节的强制:贝聿铭设计京都东郊的美秀美术馆,下雨天需要领取相应颜色的雨伞才能进入。
- 有些人说:“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 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 设计一定需要控制,但一定不是绝对的控制。平台的搭建者需要预留一些自由给开发者以及用户,对秩序的全盘接手最终会导致自下而上民意的反弹。
- [[设计的哲学]],设计的背后是不是需要有哲学?一味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是不是会变得十分的复杂?比如 Emacs 之类自由度高的软件?
- 顶级PM的产品观:王慧文看行业-合集 - 简书
- 互联网 AB 面:A类是供给和履约在线上,B类是供给和履约在线下。
- B类又可以分为:以SKU为中心的供给B1和以Location为中心的服务B2。
- A 类能力体现在产品设计领域,体现在用户理解上,体现在对于通讯、社交以及内容把握上。
- B1里面,主要体现在对于品类的理解,对于供应链的理解,对于定价的理解。
- B2里面,如果你们去盘点一下B2的公司,他们总体来说有一个比较共有的特征,大规模的线下团队。
- 是否有大规模的线下团队是B1和B2一个很大的差别。
- 在LBS的方向上,中国和美国的企业这样的差距是怎么样发生的?大概有四个因素决定:人力成本、人口密度、人口规模、代际竞争。
阅读
- 理解世界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把任何之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全都重新研究与思考一遍,并弄清楚它们运行的真正起源与机理。在这个过程中,自问的问题越基础、越显得不需要去质疑,收获往往就会越多——人为什么要每天吃三顿饭、买东西为什么要花钱、书籍和文章为什么会存在——真理通常就藏在这些大多数人想都不会想的事情里。[[张潇雨]]
- 「银河系漫游指」里面有一句: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 什么是第一原理?
- [[亚里士多德]] 在[[形而上学]]中提出这个哲学概念,指「公理:无法再分、无法证明且不证自明的命题。」
- “第一原理”本身并不是什么原理,它只是个简称。准确地说,应该叫做“从第一原理推理”(reasoning by first principle),是分析问题,找出其不可继续拆分的根本原因,即第一原理,再从第一原理反推出解决方案的思考方式。
- 第一原理是先验
算法
- 面试官:会玩牌吧?给我讲讲洗牌算法和应用场景吧! | 唐磊的个人博客 [[洗牌算法]]
- 之前的分享中写房租分配 每周分享第 9 期:拼多多 | 算法花园
- 保证每次的概率是相同
- #[[problem]]实现以下算法:一组数,每次不放回抽样,得到一个随机序列。白板编程。分析时间空间复杂度。
- follow up:能否时间O(n)完成,能否空间O(1)完成。
- Stanford CS230: Deep Learning | Autumn 2018 | Lecture 8 - Career Advice / Reading Research Papers - YouTube:Ag 在课程中介绍如何阅读论文,又一次感受到大佬的真诚。
- 主题阅读
- 收集资料
- 列出一个 list ,标注阅读进度。挑选有价值的论文阅读。
- 5-20 初步了解
- 50-100 很好理解前沿工作
- 如何阅读论文
- 多遍阅读
- 第一遍:标题,摘要,图片
- 第二遍:简介、结论、图片相关材料
- 第三遍:进入论文主体部分,但是可以跳过数学,明白每个参数的含义。
- 第四遍:阅读整篇文章,跳过没意义的部分(内容过时,没有火起来过)。
- 阅读时思考的问题
- 作者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 研究方法的关键是什么?(最具有开创性)
- 哪些东西可以为你所用?
- 有哪些参考文献可以继续跟进?
- 最后发现一篇相关实践文章: How You Should Read Research Papers According To Andrew Ng (Stanford Deep Learning Lectures) | by Richmond Alake | Jul, 2020 | Towards Data Science
- 主题阅读
- 另外一篇和论文阅读有关的文章:沈向洋、华刚:读科研论文的三个层次、四个阶段与十个问题 - 知乎
- 三个层次:速度、精读与研读
- 四个阶段:Passive Reading、Active Reading、Critical Reading、Creative Reading
这就是本期的 「Never-Reading」,我们下个月再见。
【Never Reading】 202007 互联网商业模式